高校开设恋爱课,不能止于教学生谈恋爱

作者:寻彧

近几年,亲密关系、爱情心理学课程在高校中变得流行起来。2013年,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“婚姻与爱情”的课程;武汉大学开设的《恋爱心理学》课程“爆火”;天津大学开设了《恋爱学理论与实践》课程;武汉科技大学陆续开设了婚姻家庭法、爱情心理学、恋爱婚姻经济学等3门婚恋教育课……不少学生怀着对爱情的憧憬,走进了课堂。

武汉大学开设的《恋爱心理学》课程“爆火”@武汉大学

高校开设恋爱课程,不论是登上网络热搜,引发网民一片点赞,还是在校园内出现学生爆满、“一课难求”的场面,都反映出大学生对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的渴望。一项调查显示,88.23%的大学生支持开设“恋爱课”,而如何解决恋爱中的矛盾和分歧、如何面对感情的结束是大学生最希望学到的内容。此外,“母单”“社恐”如何开始一段恋爱、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、如何追求到自己暗恋的对象等等,也都是困扰大学生的爱情难题。

高校恋爱课程大多由心理学或法学专业的教授主讲,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爱情困扰,一些教授能将高深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学生,还能运用现实案例为学生答疑解惑。不过,随着爱情课在高校内逐渐走红,争议随之而来。有的恋爱课名头大于实质,课程内容平平,与实际结合不紧密,学生上课后表示学到的东西不多;有的课程甚至包含教师个人的错误观念。据媒体报道,一些恋爱课程中有许多性别刻板印象,如有人在讲授性别差异时称,“男女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女性是感性的,男性是理性的”“女生经常会口是心非,说的话和行为相反”等等。这非但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恋爱观,反而会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性别观念。

除了对课程内容的审视,开设恋爱课的意义也引人深思:仅仅上一门课学生就能学会恋爱吗?或者说,爱情是否可以通过教育得到?事实上,随着亲密关系的深入,双方在思维、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会逐渐显现,在这个过程中,不仅需要相互沟通与磨合,也是个体对自我一次次的认知与调整。正如弗洛姆在《爱的艺术》中指出:“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,要发展爱的能力,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,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。”所以,对亲密关系的探讨并不止于婚姻与爱情,还包含发现自我、了解自我等向内探索的过程,这显然不是一门爱情课能解决的。

此外,有教师认为,恋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,不能纸上谈兵。这种观点则更注重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。毕竟,恋爱不是“理论课”,而是一门“实践课”。

这些现状和思考,给高校恋爱课提出了新要求——恋爱课不能止于教学生谈恋爱。任课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,更需要有正确的性别观念,具备处理好自身感情问题的能力;课程讲授也不能浮于技巧,要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探索自我、了解自我,在此基础上寻求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。恋爱课不只是学习谈恋爱,它更是一场自我发现与自我提升之旅,以课程为启发,让学生踏上属于自己的恋爱旅程。(寻彧)

<!–B"zC"侥
#灄\R?敢鱋!t蟾??bR竫?灁烢H辽?xC蚄:EO樺侥u鄲?鍱~?湃S袗nNH捛zC黺zV?d_?m褛濕鲱媳傓鉹j袄?&F褴d?譜
硙樌?埐?鱑@掲颪&A勦oZ蟂?Z^?嘇k凫IW禉屌倗?5滪?儳(单-i
?川訯煜攅舍Lz峿?墇&蟘?設^!茝_??v"Z廠I)NE薷覵KBG僪M)3s9腂纕哘dp/笺MoY寻S_鲌奔譨v??蜹/頢?佔S饮鎎[?`祢рp{;荳e^O?g眍秂狴蠤?鵰訫犇呎K唖L^ j胤?麃}c%]嘜???螝氁嵘姐?靠誯痚螕?2lJL萫齲杫Jw厝CL?4u?YW!_ rJ<2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