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年妈妈们的同学聚会都聊点啥

生活分享 第397篇

这篇是为数不多的生活记录,看似普通平实,但比一些思考逻辑,更值得记录,因为是已经发生过的真实存在的现实。也许在这里面能看到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影子,不是日常的碎碎念,也不只是教育,跨度也不是五年十年,一两年,两三年的成长阶段刚刚好,本着真诚平实的心态记录普通真实的我们。

默契的同学聚会

2004-2022,不知不觉间已经18年了,同窗3年,其中一个宿舍的舍友一年,就我们这六七人,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默契,就是一年一聚,从大学毕业的德克士到今天的拖家带口去山边的茶室,中间也断过,但一直都一直联系着。

不知道啥时候开始,我们当中三个人是成了铁腿子,每次都会积极参与,话题也从事业到结婚到生小孩,到家庭关系,到个人发展到孩子的教育。每一年的主题似乎都不同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我觉得很有必要记录下来,所以每一次我都成了那个记录总结的人。

感觉留下来这些文字,也是一种回忆,其实每次都会意犹未尽,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个人的一些生活,当彼此的坐标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发现这种从个人私人的记录,觉得其实就是时代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,我们只是其中人群中的一个样本。所以这个记录显得特别的有意义了。

另一个有意义的是,我们觉得当我们老了七八十岁老太太了,依然可以聚,依然可以记录,回忆走过的路,看看我们每个年龄都在聊什么,探讨什么,每个人的思考,就是一部行进的历史,更何况我们都是普通人,能做到每年一聚并且能组织起来的还是很难的,毕竟家庭,距离,在不在一个城市,变迁都会有很多的影响,能有这样一个契机,角度,本来就很稀少,从每年聚会内容思考一些东西。

这次也一样因为好久没聚了,中间因为疫情被中断了,但是一放开,大家就在群里发起号召,快速响应实施起来,也就一两天,很积极很快。

这一次和往常不同,有几个是拖家带口的,以前可都是要求都是安排好家里,纯聚会,基本都是大半天。出发前和先生聊,猜测下这次聊天的话题可能有哪些,先生脱口而出二胎。工作事业家庭教育是必谈的,二胎可能因为到年龄了。

这次选择的地方是一个山旁边的喝茶的地方,茶院,可能源于围炉煮茶的爆火,但更多的是不同年龄心境的选择,已经放弃了以前在城里聚会的喧闹。主要是安静,私密。

意外的惊喜是茶院主人给大人和孩子们先上了一堂茶艺课,然后家属和家属,三个小朋友一起,几个同学坐在一起聊了起来。

又有新技能

开始之前,其中一位同学带来了一个蛋糕,然后说,我自己做的品尝下, 结果我们有两个人异口同声,自己做的?啥时候做的,她说出发前,在家里自己做的,低糖0卡无添加,放心吃,听到这些词,就知道经常干这事儿,但我们已经不稀奇了,因为你不知道她每次都会有什么新鲜的花样。记得以前是自己DIY,自己中睫毛,自己做指甲,网上买来的各种仪器,都是和美有关,每次给大家带一些精致的伴手礼,这似乎都已经是从高中就延续到现在的一个对美的生活态度吧,作为一个小插曲,但每次都会回味吧。

二胎

果不其然,话题就转到了二胎上,命中率特别高,可能也到了该谈论的年龄,我们其中两个人的孩子6岁了,一个4岁,两个3岁,似乎第一个孩子一上幼儿园,二胎就是大家讨论的话题,上一次基本都不在讨论范围内。

五个人中,今年只有一个人坚定考虑生,理由是爸爸妈妈还年轻有人帮忙带,两个人都是学校的工作还是有时间的,尤其是寒暑假的重合,而且教育的助理是爸爸,所以自然没有后顾之忧,开个玩笑说,我只负责生。

另一个考虑的不仅是有没有人带的问题,她的态度是,只有自己精力各方面特别好了,才有能量和精力给到孩子,自己是第一位的,对于孩子也要负责,因为两个人的工作都属于加班较多的高新技术大厂。

孩子4岁的孩子犹豫,但考虑的很多,整体的下一代的教育和下一代未来的社会环境,整个氛围,尤其是这几年疫情的影响,难免会有一些考量。

两个三岁的都在托育阶段的,目前都不在考虑的年龄和范围,但再过一两年也未必,可能会有变化吧。

总之,像一部连续剧,不知道剧情怎么发展,但每个人似乎都能自己做主一些事情,但有一些事情就像是剧本里设定好的,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情,基本都是被设定好的,差也差不了几年。

择偶观

突然聊起来这个,因为有几个家属在,所以也比较放松,我们几个人无一例外都是跟同学结了婚,3个是高中同学,2个是大学同学,有人天生就是颜值控,找个好看的,喜欢的,哪怕80岁带出去都有面子,有人是为了有趣的灵魂,能说到一起,有人是为了互补,有人是互相欣赏,对待另一半的选择还是不同的。

中年危机

5人中,两人体制高校内,两人在企业,一人创业,体制内的会羡慕在企业的高薪,创业的自由,企业的羡慕体制内的稳定,虽然高薪,但总担心有一天失业或者重新择业,创业的这两三年的经济大环境,也是有很多影响。创业能坚持初心,干自己喜欢的事儿,可以厚积薄发,两三年的行业政策变革、人口、疫情多个因素影响,也有了新的思考。

但整体而言,在体制内的,最关注的还是个人的发展,确定但处处充满竞争的一条路,最直白的萝卜和坑的关系。而对于高新技术行业,虽然现在很不错,但总有一种35岁中年危机,行业性质时刻提醒,居安思危,未来充满不确定性,很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。

而影响冲击最大的还是两个行业,一个是地产,一个是教培,这两个行业是这两年政策洗礼最严重的两个行业。即使上市公司央企都要考虑转型甚至转行。这两个行业又是关于民生的两大行业,一个红利期消退,一个成为被打击的对象。

从这个角度看,深刻的体会到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,看到了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到消退,行业好的时候,我一进入,就成了尾声,见证了行业的下坡路。

以前会觉得这些事情都在新闻上看到的,关于裁员啊,换工作呀,35岁危机啊,行业的动荡洗礼呀,但现在就能看到世界那么小,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其中。更加深刻,更加具体。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的选择。

尤其是面临时代转型,社会结构转型的当下。对于教育未来的人才结构转型,人口红利,出生率,国家生育政策,平时不怎么谈宏观的人,现在一个个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来。

为什么,因为痛定思痛,被深刻的改变和影响过,才会认真思考,一个行业的发展,一个国家的政策对一个人的实际影响有多大,个人和行业国家的共振起伏。

只是我们赶上了这一波,震感强烈,有时候会感慨,多生几年也许就不一样了。也许就真的像有的行业,几年奋斗,见识眼光资源就可以选择提前躺平,就是机遇时间的问题。

这里就不得不感慨,选择和努力的重要性,我们的分叉路是怎么形成的呢?一开始的专业选择,行业选择,方向选择,带来的不同结果。如果在追根寻底,到底又是什么造成专业选择,考研、考博,行业选择,体制内还是体制外,就业还是创业,在往深刨,和个人的性格,家庭,父母、周围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这一些不确定的背后,有着那些可以看得到的路径。这也是我们这一次聚会讨论最多的地方。经历过后,再回过头来看过去的路,都似乎有迹可循。

鉴于篇幅原因,在下一篇记录每个人背后的选择,不同道路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。

因为越是现实的,越是生活中的,越是具体的,越能有代入感,越能启发人的思考。同时对已有的思考体系也是一种验证。对于看自己,看孩子的未来似乎更清晰。